2024-11-01 05:05:04 | 魔幻网
教育部2019年1月份连续几个政策对全球教育界又引起了不小的波浪,从结果来看,几家欢乐几家愁。综合分析后对小语种高考,尤其是日语高考带来着实的一股清流,一针强心剂。
先对2020年的《教育部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和《教育部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的文件在外语尤其小语种方面进行对比。
01考试方面
2019年第17条
17.全国统考科目中的外语分英语、俄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6个语种,由考生任选其中一个语种参加考试。
报考外语专业的考生,应参加由省级招办统一组织的外语口试。
2020年第17条
17.全国统考科目中的外语分英语、俄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6个语种,由考生任选其中一个语种参加考试。
自2020年起,高考综合改革省份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试题实施外语“一年两考”的,第一次考试时间为1月8日,采用整套试题组织考试的(含听力部分和笔试部分),考试时间为9:00至11:00,听力测试应安排在笔试考试开始前进行;采用单独组织外语听力考试的(一套听力试题或两套不同的听力试题),考试时间为9:00开始,11:00前结束(考务实施细则另行通知)。第二次考试时间为6月8日(具体时间安排见第18条)。自命题省份可自行安排除6月8日考试之外的另一次考试时间。
报考外语专业的考生,应参加由省级招办统一组织的外语口试。
2020年增加了对外语部分听力考试的说明。
02录取
2019年第44条
44.除军事、国防和公共安全等部分特殊院校(专业)外,高校不得规定男女生录取比例,不得对报考非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考生作统考外语语种限制。
2020年第44条
44.除军事、国防和公共安全等部分特殊院校(专业)外,高校不得规定男女生录取比例,不得对报考非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考生作统考外语语种限制,不得在国家政策规定外作其他限制。
增加了最后一度话“不得在国家政策规定外作其他限制。”也就是对于外语科目需要按照国家要求进行录取。很多学校和家长担心学生选择了日语高考,会不会对报考大学有影响。政策给了强劲的说明,并且在2020年又加强了说明。
从国家战略,“一带一路”的方针下,国家希望培养更加多元化的,多语言的人才,从外语学习层面,要开展多语种的人才培养。
《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
强基计划
“2020年起,不再组织开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
①取消高校自主招生——2009-2019年间,高校,尤其是知名高校,在过去十年间,越来越高的提升了自主招生的比例,如清华领军计划,北大博雅计划,此前在清北的招生中,报录学生中具有各类自主招生加分者比例可达30%+。自主招生的特点是,体系由学校自主制定,非标准化程度较高,具有一定倾斜空间。本政策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减少自主招生等方式带来的非标准化考核和倾斜,进一步加强考核公平性。
考生参加统一高考和高校考核后,高校将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85%),根据考生填报志愿,按综合成绩由高到低顺序录取。有关高校要认真研究制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并在招生简章中提前向社会公布。
②推出强基计划,聚焦高考,聚焦标准化,新筛选标准85%以上由高考成绩决定——“强基计划”聚焦高考,聚焦标准化,根据政策,筛选标准85%+以上由标准化高考成绩决定。大大减少了非标准化的筛选,提高标准化高考成绩的占比。
综合成绩=高考成绩(不低于85%)+高校综合考核结果+综合素质评价
此外,“综合评价”这个概念也不是新概念,在2015年之后,“综合评价”的方式就被引入升学体系了,此前的综合评价体系中(以上海综评为例),高考成绩占比是60%,现在要求提升到85%以上,是政策要求加强考核标准化程度,强调公平性。
这里对于小语种尤其日语的优势在于,高考成绩占85%,有些文章提到“一张卷子改变命运的时代又回来了”的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越来越多的学校、学生选择了“英改日”,通过日语参加高考符合国家战略,对个人和学校来讲又是一次弯道超车的好机会。
2018年选择日语高考的人数2万3千人,2019年增加到4万8千人,,在这个数字背后就是大量的高中开始开设日语班,希望能够快速提高学生的外语成绩。
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如果高中开始学俄语,最好一直在俄语方面发展深造,一些院校的非 俄语专业 不招收俄语生,只招收英语生,对未来的专业改变,专业选择会有限制。
一般的综合性大学或文科院校都会开设俄语专业,许多院校也招收俄语专科生。由于两国科技交流发展,少数工科也有俄语专业,如哈工大,清华。少数省份在中考,高考时会对俄语类考生报考本地院校时有政策性加分(20分),如黑龙江。
高中学习方法:
1.提前动手,从容应对刚刚经历了中考,很多学生沉浸在紧张后的轻松里,但是学习确如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稍一放松,可能就会给自己的高一学习制造麻烦,抓住高一伊始,让自己的高中学习一帆风顺!
2.发现漏洞、及时弥补
高中学习比较紧张,发现漏洞千万不要以太忙、太累为由任其存在和发展,因为知识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漏洞不补,会影响其他知识的学习和综合应用,并且积累得太多,会觉得无从下手,只好放弃,给高考造成很大的损失。
3.成绩波动、正确看待
高一学习成绩波动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一般来说,只要适应了高中老师的讲课方式、掌握了高中知识的学习方法,成绩都会逐步上升并且趋于稳定的。因为成绩的暂时下降而失去自信或对某个学科失去兴趣,是得不偿失的。
魔幻网(http://www.gongzufudinzuc.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2023年福建省高考加分政策及降分录取规定的相关内容。
高考加分可以让你以更高的成绩被心仪的学校或者被心仪的专业录取,那么福建有哪些加分政策?哪些优先录取政策?和哪些高考降分录取规定呢?以下小编都进行了详细的汇整,了解这些政策和规定,才能帮助大家在高考的道路上进一步的顺畅。强基计划考哪几科1.强基计划考查的科目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历史等基础学科。2.北京大学强基计划笔试涵盖数学、物理和化学三门学科。3.清华大学2020年强基计划笔试同样包含数学、物理和化学。4.浙江大学笔试和面试成绩按1:2比例折算成学校测试成绩。5.理学类强基计划考生需参加数学和物理笔试,基础医学类考生考查数学和化学,人文历史类考生则需考语文和历史等。6.强基计划
强基计划能选专业吗?强基计划都有什么专业?强基计划是我国教育部为了选拔出我国某些领域,包括较弱势的领域和新兴领域的高层次人才而提出的一项人才选拔计划。并不是所有的专业都有强基计划的招生名额,一般有强基计划的专业为物理、生物、化学以及汉语言文学、历史等专业。参与强基计划的考生可以在这些专业中选择自己擅长的和感兴趣的专业进行填报,不同学校的强基计划所招收的专业有所区别,所以学生在填报
吉林大学强基计划报名人数13656人。根据吉林大学官网信息得知,2022年吉林大学强基计划报名人数为13656人。吉林大学简称“吉大”,位于吉林省长春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国家“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强基计划对外语有要求吗强基计划对外语有要求。强基计划是需要考英语的。考试通过才可以,强基计划高校英语考试范围和内容和原自主
强基计划考英语吗强基计划考查英语。相较于原自主招生考试,强基计划的考试范围和内容相似,并未出现显著的变化。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强基计划相关文件,我们可以了解到,该计划的笔试和面试环节将重点评估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思维,以及对于报考专业的理解和认识。强基计划的笔试主要检测学生对报考学科的基本素养、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创新思维、语言表达、思辨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笔试内容以高中基础学
2021西安交大强基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专业分数线西安交通大学2021强基计划入围录取分数线是根据不同的省份,不不同专业分数线都是不同的。安徽省工程力学强基计划入围录取分数线608分,核工程与和核技术强基计划入围录取分数线595分,生物技术强基计划入围录取分数线566分。北京市核工程与核技术强基计划入围录取分数线540分。注意。2020年1月13日,《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
强基计划有医学专业吗强基计划招生专业包括医学,但是只有北大、复旦、武大、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等部分高校的基础医学业招生。强基计划的招生专业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合理安排招生专业。强基计划基础医学专业介绍1专业介绍基础医学是研究人的生命和疾病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自然
强基计划学校名单及专业强基计划学校名单及专业如下:北京大学招生专业:数学类、物理学类、化学类、力学类、生物科学类、历史学类、考古学、哲学类、中国语言文学类(古文字学方向)、基础医学(八年制)北京大学将开展“博雅学堂”试点工作,充分发挥北大的学科优势和人才培养优势,推行最前沿的管理理念和更优化的培养模式,对综合素质全面或基础学科拔尖的青年学生实施全过程培养。博雅学堂
读强基计划专业有前途吗读强基计划专业有前途。强基计划的就业前景如下:1、强基计划数学类就业方向:本科毕业后可在数学的各个领域、有关交叉学科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也可到高科技部门从事应用研究、科技开发或管理工作。多数毕业生继续攻读数学或其他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优秀者还将被免试推荐攻读研究生。2、强基计划物理学类就业方向:可到研究所从事理论研究或技术开发相
2024-04-10 23:42:18
2024-03-02 21:04:09
2024-03-23 17:36:15
2024-05-21 20:35:50
2024-05-20 15:44:30
2024-07-27 08: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