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资讯 > 正文

辽宁省强基计划分数线2023 啥是强基计划,怎样报考?

2024-10-20 06:14:54 | 魔幻网

今天魔幻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辽宁省强基计划分数线2023 啥是强基计划,怎样报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一览:

辽宁省强基计划分数线2023 啥是强基计划,怎样报考?

辽宁省强基计划分数线2023

辽宁 2023年东北大学强基计划在辽宁省入围分数线为:641分。

强基计划: 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强基计划,是教育部开展的招生改革工作,主要是为了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该计划从2020年起实施,起步阶段将遴选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开展试点。

我国一共有39所,报考条件为:学习成绩优异,有理想,有创新精神,有抱负;有相关学习特长,有五大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全国二等奖学金以上。但是注意只能报考一所学校。

强基计划分为:笔试+面试+体测文科生、复读生都是可以报名强基计划被录取之后,根据目前高校公布的培养模式,本科期间不可以转专业,且部分学校培养模式为本-硕-博或本-硕连读学习模式。

强基分数线各高校公布的2022强基计划录取分数线,为核算后的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占85%、校考成绩占15%,具体核算办法及公式参见高校招生简章。由于各高校综合成绩折算满分不同,有50分、114分、750分等不同算法.

辽宁省强基计划分数线2023 啥是强基计划,怎样报考?

啥是强基计划,怎样报考?

强基计划是一种招生改革试点,旨在选拔并培养在综合素质上表现优秀或者在基础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的学生。该计划于2020年开始在部分高校实施,重点关注那些有志于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领域,包括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以及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同时也关注国家人才急需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参与的高校将根据自身特色确定招生专业,并强调基础学科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以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的引领作用。
2020年1月13日,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标志着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即强基计划的正式实施。到了2022年3月,强基计划的招生工作启动,新增了东北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三所高校作为试点。
对于在特定学科领域有显著才能和表现的考生,高校可以制定特殊的入围和录取标准,并在社会公布。这些考生需要参加统一高考,并通过高校组织的专家考核。如果达到录取标准,经高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批,并报请生源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核准,即可破格录取。破格录取的考生的高考成绩通常不得低于各省(区、市)本科一批的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对于合并录取批次的省份,应单独设定相应的分数线)。

辽宁省强基计划分数线2023 啥是强基计划,怎样报考?

东北大学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

魔幻网(http://www.gongzufudinzuc.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东北大学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的相关内容。

东北大学强基计划的录取分数线如下:

河北:最低620.83分,辽宁:最低635.03分,江苏:最低614.73分,安徽:最低617.05分,山东:最低625.98分,湖北:最低607.8分。

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由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合理安排招生专业。要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建立学科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新形势要求和招生情况,适时调整强基计划专业。

强基计划非常适合基础学科突出、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优秀考生报考,这类学生如果单靠高考成绩也许无法考上这39所国家最高层次的大学,强基计划给予这类考生优惠同时,建设国家的基础学科,达到双赢。

同时强基计划定位在基础学科,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且兼有本硕博连读培养模式,这对基础学科感兴趣的考生或是想走科研路线的考生来说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从近年强基计划招生政策来看,强基计划主要招收两类学生:第一类:高考成绩优异的考生;第二类: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该类考生须在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中获得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以下简称五大联赛)二等奖及以上。

魔幻网

以上就是魔幻网整理的辽宁省强基计划分数线2023 啥是强基计划,怎样报考?相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敬请查阅魔幻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魔幻网:www.gongzufudinzuc.com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与“辽宁省强基计划分数线2023 啥是强基计划,怎样报考?”相关推荐
啥是强基计划,怎样报考? 强基计划报名
啥是强基计划,怎样报考? 强基计划报名

啥是强基计划,怎样报考?强基计划是一种招生改革试点,旨在选拔并培养在综合素质上表现优秀或者在基础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的学生。该计划于2020年开始在部分高校实施,重点关注那些有志于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领域,包括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以及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同时也关注国家人才急需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参与的高校将根据自身特色确定招生专业,并强调基础学科在数学、物理、化学、生

2024-10-15 05:58:13
啥是强基计划,怎样报考? 数学强基计划学校排名
啥是强基计划,怎样报考? 数学强基计划学校排名

重庆强基计划招生人数重庆强基计划招生人数:6000人左右。强基计划也称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于2020年在有关高校开始实施,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力学、基础医学、育种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2022年增加东北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三所高校开展强基计划试点。试点高校将考生高考成绩、

2024-10-14 03:22:30
东北大学强基计划公布 啥是强基计划,怎样报考?
东北大学强基计划公布 啥是强基计划,怎样报考?

啥是强基计划,怎样报考?强基计划是一种招生改革试点,旨在选拔并培养在综合素质上表现优秀或者在基础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的学生。该计划于2020年开始在部分高校实施,重点关注那些有志于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领域,包括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以及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同时也关注国家人才急需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参与的高校将根据自身特色确定招生专业,并强调基础学科在数学、物理、化学、生

2024-10-20 06:03:29
强基计划大学名单及专业 啥是强基计划,怎样报考?
强基计划大学名单及专业 啥是强基计划,怎样报考?

强基计划大学名单及专业强基计划大学名单及专业如下:1.北京大学:数学类、物理学类、力学类、化学类、生物科学类、历史学类、考古学、中国语言文学类、哲学类、基础医学。2.中国人民大学: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3.清华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生物科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数理基础科学、化学生物学、理论与应用力学、中国语言文学类、历史学类、哲学类。4.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4-10-19 05:23:24
强基计划辽宁招生名额 2023强基计划报名人数
强基计划辽宁招生名额 2023强基计划报名人数

2023强基计划报名人数据网络统计,今年39所强基高校总报名人次约88万人次。一、强基计划是什么2020年1月14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我部决定自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开展

2024-05-28 21:21:10
强基计划是怎样的招生政策 强基计划招生是啥意思
强基计划是怎样的招生政策 强基计划招生是啥意思

强基计划招生是啥意思强基计划招生是啥意思,回答如下:强基计划招生是指我国教育部启动的一项旨在选拔和培养优秀学生的招生政策。强基计划全称为“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项目”,旨在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一批具有扎实学科基础、创新能力突出、综合素质优异的优秀学生。强基计划招生具有以下特点:1.突出基础学科:强基计划重点关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哲学、历史、古文字学等基础

2024-04-22 21:07:11
辽宁省强基计划招生数 强基计划各省录取人数
辽宁省强基计划招生数 强基计划各省录取人数

清华北大在辽宁招生人数清华北大在辽宁招生人数:250人问题扩展:一、2022清华北大在各省录取人数情况如下:1、第一梯队:北京。清华北大2022年在北京的招生人数为550人,招生总人数位列全国第一。2、第二梯队:河南、浙江、湖南、四川、湖北、山东、江苏。清华北大以上省份的招生人数在300―400左右,其中河南省人数最多,招生计划共计400人。浙江、湖南、四川

2024-04-26 07:29:48
强基计划辽宁省报名人数 强基计划报名号与报名人数?
强基计划辽宁省报名人数 强基计划报名号与报名人数?

强基计划报名号与报名人数?强基计划报名号是报考者在报考志愿时的排序号,报名人数88万+人次。根据查询学业桥数据观察显示:强基计划报名号是由报考者的身份证号码和报考时间组成的,排序号越小,被录取的几率越大,2023年强基计划报名人数己确定,高达88万+人次,整体报名人次对比2022年上涨2万人次左右,强基计划指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北京大学强基计划报名人数880571人。根据查询国家教育

2024-04-03 09:12:43